首頁 >養(yǎng)殖知識> 鵪鶉傳染性鼻炎的癥狀

鵪鶉傳染性鼻炎的癥狀

時間:2024-04-16 14:13:00 來源:說植物網

  鵪鶉傳染性鼻炎是一種由副嗜血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對鵪鶉養(yǎng)殖業(yè)構成嚴重威脅。該病主要通過飛沫和塵埃傳播,也可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和器具間接傳播。下面將介紹解鵪鶉傳染性鼻炎的病因、癥狀及防控策略。

攝圖網_329317507_Quail 古代雕刻動物蝕刻藝術品形目繪畫歷史性荒野羽毛歷史生物學(企業(yè)商用).jpg

  病因

  本病病原為嗜血桿菌,是革蘭陽性小球菌。桿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在22℃的條件下只能存活4天,在45℃下6分鐘死亡。一般消毒藥及陽光、干燥環(huán)境都能很快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

  本病發(fā)生于各種年齡的鵪鶉,老齡鶉感染較為嚴重。7天的雛鶉,以鼻腔內人工接種病菌常可發(fā)生本病,而3~4天的雛鶉則稍有抵抗力。4周齡至3年的鶉易感,但有個體的差異性。人工感染4~8周齡鶉有90%出現典型的癥狀。13周齡和大些的則100%感染。在較老的鶉中,潛伏期較短,而病程長。

  病鶉及隱性帶菌鶉是傳染源,而慢性病鶉及隱性帶菌鶉是鶉群中發(fā)生本病的重要原因。其傳播途徑主要以飛沫及塵埃經呼吸傳染,但也可通過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傳染。

  本病的發(fā)生與一些能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的誘因密切有關。如通風不良,舍內悶熱,氨氣濃度大,或鶉舍寒冷潮濕,缺乏維生素A,受寄生蟲侵襲等都能促使鶉群嚴重發(fā)病。鶉群接種禽痘疫苗引起的全身反應,也常常是傳染性鼻炎的誘因。本病多發(fā)于冬秋兩季,這可能與氣候和飼養(yǎng)管理條件有關。

  臨底癥狀

  病的損害在鼻腔和鼻竇發(fā)生炎癥者常僅表現鼻腔流稀薄清液,常不令人注意。一般常見癥狀為鼻孔先流出清液以后轉為漿液黏性分泌物,有時打噴嚏。臉腫脹或顯示水腫,眼結膜炎、眼臉腫脹。食欲及飲水減少,或有下痢,體重減輕。病鶉精神沉郁,面部浮腫,縮頭,呆立。仔鶉生長不良,成年雌鶉產卵減少;公鶉肉髯常見腫大。如炎癥蔓延至下呼吸道,則呼吸困難,病鶉常搖頭欲將呼吸道內的黏液排出,并有啰音。咽喉亦可積有分泌物的凝塊最后常窒息而死。

  剖檢變化

  本病發(fā)病率雖高,但死亡率較低,尤其是在流行的早、中期很少有死鶉出現。但在恢復階段,死亡增加,但不見死亡高峰。這部分死亡鶉多屬繼發(fā)感染所致。病理剖檢變化也比較復雜多樣,有的死鶉具有一種疾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有的則兼有2~3種疾病的病理變化特征。具體說在本病流行中由于繼發(fā)癥致死的鶉中常見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腸桿菌病、白痢等。病死鶉多瘦弱,不產蛋育成鶉發(fā)病死亡較少,流行后期死亡鶉不及產蛋鶉多。主要病變?yōu)楸乔缓透]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腫脹,表面覆有大量黏液,竇內有滲出物凝塊,后成為干酪樣壞死物。常見卡他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脹。臉部及肉髯皮下水腫。嚴重時可見氣管黏膜炎癥,偶有肺炎及氣炎。

  診斷

  本病和慢性呼吸道病、慢性霍亂、禽痘以及維生素缺乏癥等的癥狀相類似,故僅從臨診上來診斷本病有一定困難。此外,傳染性鼻炎常有并發(fā)感染,在診斷時必須考慮到其他細菌或病毒并發(fā)感染的可能性。如群內死亡率高,病期延長時,則更須考慮有混合感染的因素,須進一步作出鑒別診斷。

  治療

  (1)注射用鏈霉素1萬單位,注射用水0.5毫升。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

  (2)紅霉素5克,按0.02%的濃度混飼或飲水,連用3~5天

  預防

  (1)傳染性鼻炎滅活菌苗1頭份,4周齡鵪鶉皮下或肌肉注射,多用于種鶉。

  (2)鶉場在平時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改善通風條件,做好舍內外的衛(wèi)生消毒工作,以及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只抵抗力對防治本病有重要意義。

  (3)鶉場內每棟鶉舍應做到全進全出,禁止不同日齡的混養(yǎng)。清舍之后要徹底進行消毒,空舍一定時間后方可讓進入新群。

相關文章

養(yǎng)花知識
植物大全